电影《抓娃娃》引发热议,为什么说“富娃穷养”不靠谱
(上图为电影《抓娃娃》海报)
最近几周,沈腾主演的喜剧电影《抓娃娃》火了。电影上映42天,票房已经突破了32亿。很多人说,自己在看电影的过程中,“哭中带笑,笑中带哭”。
电影的核心情节并不复杂。
沈腾饰演的一个富翁,为了将自己的二婚儿子培养成才,不惜从儿子尚未记事时起,全家从豪华大别墅里搬到老家破房子,开始了十五六年的“装穷”生活。目的就是要让儿子体验苦生活,在逆境中不断崛起,最终为将来接管家族企业做好准备。在一段时间内,这种“福娃穷养”似乎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但是,等到儿子高三时,一切“伪装”显形,这场持续多年、精心设计的骗局终于还是“破产”了。
这虽然是电影情节,但是,它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今天,很多中产以上家境的父母都在感叹,自己经过多年奋斗,家庭条件还算不错。孩子不愁吃、不愁穿,孩子本身也很聪明,但是,孩子就是找不到努力的动力和方向。为人父母,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,才能让孩子成长、成熟呢?
为人父母,如果我们像《抓娃娃》电影中的情节那样,“伪造”出一种家道衰落的环境,让孩子被迫在苦难中成长,这是否有助于激发孩子的责任心?这是否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?
毫无疑问,建立在伪装和欺骗之上的“富娃穷养”,肯定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。
因为,在现实生活中,这样一场精心设计的“教育实验”一旦露馅,就会让孩子感觉,自己的生活不过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欺骗。到了那个时候,孩子面临的将是一种巨大的幻灭感,还有对父母信任的崩塌,甚至是对自己被父母欺骗、操控的愤怒。
常识告诉我们,长期生活在欺骗和谎言中的孩子,一旦最终面对真相,他们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。
所以说,建立在伪装和欺骗之上的“富娃穷养”,不仅不靠谱,还有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。
电影《抓娃娃》之所以“大火”,除了沈腾式的电影喜剧情节和表演,还在于,这部电影道出了今天中国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面临的一个真实困境:在物质条件普遍不错的情况下,为人父母,我们要怎么做,
——才能让孩子避免成为一个娇生惯养的人?
——才能让孩子找到有价值的人生目标?
——才能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和感恩心?
——才能让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起码能自食其力、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?
不同的家庭,肯定有不同的“解法”。
如下观点,仅供参考:
第一,不管家庭条件是好是坏,父母都不能对孩子在基本生活以外的物质需求百依百顺,不能“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”。“富娃富养”不对,“穷娃富养”就更不对了。相反,对于孩子在基本生活以外提出额外的物质需求,父母必须确定明确的规则,孩子只有遵守这些规则,才能获得满足。否则,孩子必须接受“求而不得”的结果。这是培养孩子养成自食其力的正确观念、避免孩子养成“不劳而获”的错误观念的重要环节;
第二,不管家庭条件如何,父母都不能对孩子娇生惯养。孩子要获得额外的礼物,就得付出额外的努力。孩子得到了善意对待和帮助,就应该学会感恩。相反,一个“要什么有什么”的孩子,不可能有奋斗的动力,也不可能有感恩的心理。有朝一日,当你不再给孩子这些东西时,孩子还会埋怨你、敌视你,甚至仇恨你;
第三,父母要尽早引导孩子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,要尽早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。父母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孩子,人一生应该怎么过才是有意义的,在这个世界上,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。父母是孩子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。为人父母,教育孩子的第一步,不是对孩子进行说教,而是从做一个有着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父母开始;
第四,家庭条件好的父母,要帮助孩子正确看到自己的家庭条件。孩子既不要觉得,“我从父母那里什么都不要,我就是要白手起家,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”,孩子也不要觉得,“我的家庭条件已经这么好了,我不用努力也有吃有喝”。父母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,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的资源,是他们去追求更大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工具,而不是他们躺平、虚度人生的资本。
很多时候,孩子身上的问题,都是父母身上问题的某种反映。
“育人”的关键是“育己”。
在教育问题上,父母首先应该想的不是怎么教育孩子,而是自己怎么做一个人。父母怎么对待工作,怎么对待生活,一定会深深地影响孩子。如果想教育出有责任感、有上进心的孩子,那就让我们先从做一个有责任感、有上进心的父母开始。
其次,父母千万不要滥用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。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,是一种缘分,更是一种责任,而不是一种“特权”。我们作为父母的责任,是陪伴孩子成长,而不是用我们有限的经验和智慧,去强制规划孩子的人生。为人父母,我们首先不要想怎么把孩子教育好,首先应该想我们自己因为种种缺点和局限,会不会把孩子教育坏。
最后,父母对孩子的教育,关键是要积累“管教资本”。所谓“管教资本”,就是让你在孩子面前说话有影响力的东西。“管教资本”怎么来?它不是来自我们作为父母的天然权威,也不是来自我们对孩子的打骂、恐吓和控制。它的来源只有一个,那就是我们真心实意为孩子的付出,全心全意对孩子的陪伴,对孩子自然特性的无条件接纳和宽容,对孩子不附带世俗条件的爱……当然,“管教资本”也来自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正向情绪价值。为什么整天打骂孩子的父母,说话孩子越是不愿意听,原因就在于,你没有为孩子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,你没有积累真正的“管教资本”。一言以蔽之,你如果要想孩子听你的意见,关键不在于你的意见是否正确,关键在于你在孩子那里是否积累了足够的“关键资本”,从而让孩子愿意听你说的话。在成人世界里,我们常说,同样一句话,谁说很重要,也是这个道理。
常言道,“菩萨畏因,凡人畏果”。
在教育问题上,我们不要做一个只看结果的“凡人”。我们不能只关注孩子成绩好不好、上了什么大学、找到了什么工作、挣了多少钱。我们要在孩子很小时,就以身作则,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。我们还要真正地“爱孩子、懂教育”,积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,积累我们在孩子面前的“管教资本”。在教育问题上,如同在其他绝大多数问题上一样,做好了过程,结果一般都不会太差。即便是在世俗意义上孩子没有那么“成功”,但是,只要孩子身心健康,能平安、幸福地过完这一生,这何尝不也是一种成功?
一家之言,仅供参考。